政府力量對國家代表隊競爭力的影響

以2014世界盃足球賽冠軍德國隊為例

 

本文由楊蕙如所寫,王時齊堅持掛名。並開放後續掛名,只要請我吃飯就可以掛名,謝謝。以下內容若資料有誤請請指正,感恩。

 

一、     前言

    如果要票選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非足球莫屬。這個運動的形式可以遠溯自中國的戰國時代,而現代足球運動賽事的規章和起源則大致底定於十九世紀的英國。雖然這個運動項目在台灣目前並非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活動,但在國際上,因為入門門檻低,只要一顆球,訓練場地限制小,而風行成為全世界最多人著迷的運動競賽項目。

    今年的世界盃足球賽從六月中起在巴西開幕舉行,然後在七月中德國隊精彩奪下冠軍的大力神金盃後落幕。世界盃足球賽和奧林匹克運動會一樣,都是四年一屆,全球矚目的國際重要體育賽事。但相對於競賽項目與獎牌數以百計的奧運,世界盃足球賽所爭奪的對象就只有一顆足球,和一座冠軍金盃。奧運獎牌可以留在得獎者的手中,而世界盃足球賽的冠軍金盃,則只能留在冠軍國家四年。除了當年失竊的雷米金盃外,沒有任何人或國家可以長久留下世界盃的冠軍獎盃(頂多是留著該年度的金盃複製品)。

    即便競爭如此激烈,最終的勝利又如此艱難,這項足球賽事代表的卻不僅止於運動賽場上的勝負數字。因為他聚焦了競賽期間全世界數十億人的目光,也同時代表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商業品牌間明爭暗鬥的角力。草地賽場上只有一顆足球,二十多名球員和一個裁判。賽場外,世界盃期間的勝負,卻影響了數千億美元(包含公開和地下博弈)的巨額經濟流動,以及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喜怒哀樂與信心消長,還有相關參賽國家的軟性國際實力的展現。

    於是,這場體育賽事背後所延伸的補給戰線,就不僅止於場上遞送給球員的水、運動飲料或毛巾。而是一個國家政府結合其企業的商業行銷體系,所能在長期運動賽事的國際競爭中,提升賽場競爭力、國民團結意識,以及國家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

    本文試圖從各層面去探討國家政府力量與經濟實力對國家代表隊的影響力,並以本次奪下世足賽冠軍的德國隊為主要舉例探討對象。

 

 

二、     世界盃的經濟效益

    滾動的足球伴隨著世界運動行銷經濟的飛速發展,其魅力足以影響到世界的所有角落。本屆(2014)的巴西世界盃,是繼1950年之後,巴西再次成為主辦國家。前幾屆世界盃也分別為各主辦國家包括南非(2010)、德國(2006)、日本與韓國(2002)帶來了龐大的經濟效益。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2002年,韓日世界盃給韓國和日本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分別達到 88.8億美元和258億美元,韓國的就業率在開幕的當月更是創下199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紀錄。2006年世界盃,德國光是在世界盃舉辦的一個月期間就獲得超過20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效益。2010年南非預估南非在世界盃期間增加的經濟增長高達2.8%。而德國這樣一個巨大的經濟體,又是經濟成長已經相對穩定緩慢的國家,2006年德國經濟亦因世界盃額外增加1.7個百分點。

    但是因為場館建置及機場擴建改善,還有周邊交通運輸建設等的工程開支驚人,加上巴西近年經濟環境不佳及高通膨的問題,當然最主要的是當地貪污腐敗所造成的開支增加及工程效率延宕問題。本屆的世界盃數度傳出場館興建進度嚴重落後甚至施工期間的大型工程意外,國際足總FIFA一度因為場館無法驗收,有危機處理臨時改變主辦城市的最壞打算。巴西當地則接連有大型示威,抗議主辦世界盃。連演唱主題曲的巨星珍妮佛羅培茲一度都傳出不出席演唱世界盃開幕式。所幸這一連串紛擾最後終究解決,以本屆世界盃可以是說在風雨飄搖之中,跌跌撞撞的完成。

    即便過程中紛擾不斷,巴西政府預計,今年經濟增長將由去年的2.3%增至2.5%,甚至超出預期。2016年巴西奧運時,因為本次世界盃部分硬體興建費用已經支付攤提,相對硬體興建成本分攤減少,將會對巴西當地經濟產生較大正面影響。因為舉辦世界盃時已建好相當的基礎建設和重要場館,巴西負債佔國內GDP逾60%,在全球屬中等水平,其政府尚有空間再投資基建。

    這些過去世界盃所呈現的驚人經濟數字,讓人很難想像1974年,也就是40年前,巴西人胡奧.阿維蘭熱接任國際足總FIFA主席時,當時國際足總的賬面上只剩下24美元。但當1998年阿維蘭熱卸任時,這一數字已暴漲至驚人的40億美元。光每四年一次主辦的世界盃,FIFA就可以有八至十億的淨利入帳。一顆足球滾出億萬金流,無疑是商業化運作的結果。

    主辦國家新建或是改建比賽場館,以及改善主要周邊交通基礎設施的工程,將為該國營建相關產業帶來商機。三十二支獲得世界盃參賽權的球隊,該國的足球迷也會如潮水般湧入主辦國家。該主辦國的旅遊、餐飲、住宿、購物等銷售額將會在賽期間快速增長。另外,還有全球各大品牌贊助商的巨額投入,幾乎是天文數字的轉播收入等等。

    在世界盃吸引全球數十億球迷關注目光的同時,球鞋球衣足球廠商,銷售數字都會有明顯提升。周邊產品以及主要贊助商也藉此摩拳霍霍。而對於場上各國的菁英足球運動員來說,幾場甚至關鍵一場比賽的優秀表現,將可以讓已經不凡的身價更是向上推升。

    簡單來說,世界盃不只是一場體力與意志的對抗,甚至可以說是一場金錢的戰役。而這場金錢戰役的背後,某些程度上也牽扯到了國家的實力。

 

 

三、     球隊勝負對各國經濟的影響

    一般人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或是幾個運動員之間的對抗勝負,竟然會產生對國家經濟的影響。但其實在台灣就有過很明顯的例子。2006~2008年全台灣瘋王建民時期,隨著王建民帶領洋基拿下每一場勝利,並連拿兩屆兩屆的勝投王。許多人逐漸發現一個驚人的巧合,就是只要王建民先發並且拿下勝投的當天,台灣股市就會上漲,除非當天股市是周末或是例假日沒有開盤。這也讓看王建民比賽掀起了進一步的高潮,連股票族菜籃族也把王建民的勝負當成當日重要的經濟指標了。

    因為競賽場上的重要勝利,某些程度會催化國民的信心和愉悅感,所以越重要的勝利,越多人關注,影響力越大。倫敦商學院(LBS)教授艾德曼(Alex Edmans)與同事分析2,600場體育賽事(1,100場足球賽及1,500場其他運動賽事)與39國股市報酬率之間的關係後發現,國家隊落敗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會拖累股市表現。

    艾德曼表示,本屆世界盃英格蘭輸給義大利,以及西班牙遭荷蘭擊敗,股市都因此受到影響。英國股市16日下跌0.3%,西班牙股市在國家隊13日落敗後、16日也跌1%,都不如他國股市同日的持平表現。他說:「我們的研究顯示,股市是受到市場心理及情緒的影響,而非基本面。」

    艾德曼指出,在巴西、阿根廷、西班牙、義大利、英國、德國及法國等老牌足球強國,世足賽勝負影響股市的程度更大。他們分析美洲盃、歐錦賽、橄欖球聯盟、籃球及板球單日賽等國際賽事,艾德曼說:「一國在大型國際運動賽事落敗時,股市表現通常不如贏球國。」

    研究結果顯示,在控制影響股市報酬率的其他變因後,整體而言,一國在世界盃遭淘汰會使股市隔天跌0.5%。但贏球帶來的股市利多效果比輸球的利空效果還小。而在最重要的冠軍賽,奪冠球隊國家的股市會上升,輸了球賽的國家的股市卻會下跌。

    除了股市活動上有影響之外,世界盃也可以對總體經濟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例如有研究就發現,世界盃冠軍球隊所屬國家,其經濟產值多半會因拿到冠軍而上升。

    如1990年世界盃,德國奪冠,國家經濟增長比上年多增長1.8%,1994年世界盃,巴西奪冠,國家經濟增長比上年多增長1.0%。2002年世界盃,巴西奪冠,國家經濟增長比上年多增長1.4%。2006年世界盃,意大利奪冠,國家經濟增長比上年多增長0.66%。2010年的西班牙更是在奪冠當年和隔年都有經濟成長率的增長。少數的例外則是1998年的法國,奪冠之後反而經濟下滑。

    德國奪下本次的世界盃冠軍,除了抱走大力神盃,全民歡欣鼓舞舉國榮光外,有研究機構指出,本次的奪冠將帶來更長遠效益,帶動德國國內外對德國產品需求的上升,預料「德國製造」會成為世盃終極贏家。因為德國在世界盃的戰史上,總共拿下過四次冠軍,僅次於巴西。在過去的世界盃參賽歷史上,僅有兩次未打入八強賽,最近一次已經是遠溯至36年前。更傲世全球的是,在過去的四屆比賽中,德國隊分別拿下一次冠軍,一次亞軍,兩次季軍。穩定而團體化,充滿紀律的堅實戰力,除了贏得全球球迷對球隊的喜好之外,更營造了德國國家形象和德國所產製品牌的信賴感。

    德國隊稱冠不但推動經濟及國民愛國情懷,更有不少德人相信世盃勝利是德國在全球國力增強的象徵。瑞士經濟預測顧問公司(Prognos AG)常務董事伯爾霍夫表示,隨著德國隊奪冠,「德國製造」的品牌肯定在消費者的心中更具有價值,有效推升德國出口。他亦指出,德國世界盃奪冠勝出,會對民眾的自信心帶來正面影響,他們工作時會更積極,亦更有信心做出優質產品。

    德國是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全球第3大出口國。據聯邦統計局數據,在賓士、Adidas及西門子等全球著名品牌帶動下,德國產品及服務的海外銷量去年達到1.09兆歐元。Adidas是世盃冠亞軍德國和阿根廷隊球衣的官方贊助商,在決賽中得到超高的曝光率,預計在世界盃後,銷售情況會持續長紅。

    這是兩德統一後的德國,第一次取得世界盃冠軍。西德過去奪得世盃冠軍時,剛巧是經濟繁榮時期。伯爾霍夫指,無論德國隊在運動場上是否取得佳績,當地正邁向「黃金2020年代」經濟蓬勃階段是不爭事實。大批德國民眾瘋狂慶祝,沉醉於歡欣氣氛,顯示世界盃的勝利提升了國民的愛國心。我們從德國各大媒體的報導和網路上各種資訊顯示,這個勝利為德國帶來了榮耀,並有助於德國在兩德統一後更進一步的推升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融合。

    這個世界盃的冠軍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個重大里程碑,象徵這個在二戰後被分割,戰敗,失去自豪感的國家,正重拾愛國主義和身份認同。德國家重新而且驕傲的舉起歐洲以至全球的領導地位,亦顯示德國人團結一致。德國的梅克爾總理更幾乎在所有的場合,被全球觀眾當作德國的吉祥物勝利女神,人氣急遽竄升。

    不過,正當外界普遍預期德國捧盃將刺激當地經濟,美國富比士雜誌卻指出,依據歷史趨勢顯示,奪冠國家當年之後,也就是奪冠次年的GDP會下跌。若這個詛咒應驗,意味德國明年GDP將會下跌。

    富比士雜誌引用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在過去七屆世界盃中,多達六屆的奪標國家贏得冠軍後隔年,出現GDP下跌的狀況。首例是1986年的阿根廷,接下來分別在西德、巴西、法國及義大利等國出現。直到上屆奪冠的國家西班牙,其GDP在翌年上升了0.1%而打破這個趨勢。數據顯示,這些國家的GDP平均下跌1.14%,而且有的詛咒還維持了不短的時間。這些國家中,有五個在兩年後仍擺脫不了GDP下跌的趨勢。

    有些經濟學者認為,球隊持續勝利晉級並奪冠,該國民眾未來觀賞國家隊賽事的時間便越來越多,無心於工作以致生產力下降,最終在GDP付出代價。富比士雜誌指出,雖然民眾生產力在奪冠後數月會因振奮而提高,但只屬短暫。因他們會明白贏得世盃,根本無助解決國家的所有問題。

    至於這次德國封王後,究竟該國經濟會向上抑是下滑?我們未來可以有一段時間可以來觀察。

 

 

四、     德國對世足國家代表隊的挹注與投資

    許多人都知道,德國是世界足球強權。但很多人在看比賽之餘並不明白,所謂的強權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國家背後的挹注和投資。德國的足球代表隊培育體系也曾經經歷換血困境。

    1994年美國世界盃,德國在被保加利亞淘汰,1998年,德國被克羅埃西亞3:0完爆。更嚴重的是,2000 年時,曾經在世界足壇叱吒風雲的德國隊陷入了一次嚴重低潮。他們在當時歐洲國家盃的分組賽中竟然連一場勝利都未曾得到,慘敗淘汰,全國視為國恥。

    德國發揮實事求是的精神,立即檢討體制,德國足協在接下來的十年內,花費了超過台幣兩百億元,啟動「足球青訓復興計畫」,從基層開始,打造了超過四百個足球培訓學校與青訓基地,並因此培育了超過萬名的足球種子運動員。2002年,德國幾乎是在卡恩一個門將鎮守球門的情況下,加上另名老將巴拉克的艱苦奮戰,克洛澤的銀靴進球,撐過了換血困境,得到了世界盃亞軍。但德國舉國並未因此滿足而停下復興計畫的腳步。

    德國人不惜向當時的足球強權西班牙低頭取經,學習西班牙的青年球員培育經驗。2004年歐洲盃,德國在小组賽未能出線。但拉姆、小豬施魏恩施泰格、波多斯基的嶄露頭角,讓德國足協堅定走著青訓復興之路。這批2000年換血計畫陸續培育出的黃金世代,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中嶄露頭角。2010年的南非世界盃,這些年輕人持續成長,以嶄新的球風和陣容出現在世人眼前。諾伊爾、拉姆、厄奇爾、穆勒、克羅斯、格策等大批出色的年輕球員,持續成長為各俱樂部的主力核心球员。雖然一度被西班牙擋在決賽圈門外,但終於在2014年的巴西世界盃,得以在世界盃決賽與南美強權阿根廷來對決,最終德國打破「美洲魔咒」,獲得他們胸前的第四顆星星,拿下了睽違二十四年的冠軍金盃,也收割了十四年苦力培訓紮根的成果。

    這十多年間,總計建構了366個足球基礎學校,46個高層培育中心以及29個足球菁英基地。透過大量由基層而至菁英的培育訓練體制,讓德國的足球人才能夠獲得最完整的培育體系。從基層學校的補助部分,十年下來,超過四十億台幣。

    基礎學校內有超過一萬四千名11~14歲的小球員,由超過一千名的基層教練進行指導,培養最紮實的足球基礎技巧和團隊作戰戰術。另外各職業俱樂部也強迫需要有自己的青訓培育基地,否則就會被取消參加聯賽的資格。各球隊的青訓培育基地需要有全職教練、寄宿學校和完善充足的訓練場地和設施。孩童7歲起就可以去各俱樂部的青訓中心試訓並且接受挑選培育。小球員接受的不只有足球訓練,數學和德文等一般課程也在學習的範圍之內。12歲的球員每周至少有四次以上的訓練,15歲以上有潛力的球員就必定被納入寄宿學校。這些年來,德國俱樂部和足協灑在這些培育計畫的經費超過兩百億台幣。

    而這些經費和培育系統仍然在持續的運作,並不因為德國奪下世界盃冠軍的金盃而就終止。

    除了長久的年輕球員培育體系外,光是在這次世界盃,德國在巴西設置專屬自家球員的選手村,其中的用心,就讓世人嘆為觀止。

    德國足球隊和其他國家隊安排選手住飯店不同。早在2012年,德國就陸續考察了里約熱內盧、聖保羅、薩爾瓦多等地,但礙於幾個大城市安全性與隱密度都不夠高,最後選定巴西亞(Bahia)州南部聖多安瑞(Santo Adre)這個人口數不多的小漁村。這個地方需要渡河而過,可以有高度私密性。德國耗費近13億台幣在這個地方興建了一個名為「Campo Bahia」的選手村。

    雖然耗費巨資十餘億,不過這筆龐大的支出是德國足總(DFB)向企業募款而來的。整個選手村佔地15000平方公尺,包含14座別墅、65間房間,練習場、游泳池、海灘遊艇、健身房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專屬的私人海灘以及媒體室(德國隊有開放媒體採訪,但時間上都有所限制)。且因為此地治安、天氣都很良好,加上離本屆世界杯小組賽的比賽場地只須兩小時的飛行時間,因此比賽一結束,當其他國家選手忙於應付粉絲、媒體時,德國球員已經搭機飛回大本營好好休息。

    Campo Bahia所座落的土地因早就被德國一家名為Christian Hirmer的公司買下,因此屬於私人土地。這個選手村在世足結束後,會經過妥善規劃成為一個豪華度假村。也因為國際媒體在世界盃期間的大幅報導,未來可以說是一票難求。這就國家力量結合商業化運動行銷的經典典範。而且,未來在巴西奧運以及後續其他德國國家代表隊於巴西或鄰近國家參予的重要賽事,這個選手村依舊會發揮他世外桃源補給站的重要功能。

    另外,雖然此高級度假地是德國方面出資所興建,但結合了巴西和德國兩地的當地的設計元素,Campo Bahia請來7個巴西藝術家、7個德國藝術家各自替內外建築裝飾設計。讓德國選手既可以有在異國度假的感覺,但是又感覺有回到家的輕鬆舒適感。又為了避免當地居民反彈,德國足協還在當地啟動經濟復甦計畫和慈善專案,甚至還替當地鋪了一條馬路。這種從選手身心舒適、建築風格設計、當地關係經營、運動行銷規劃等全面性的計畫,可以看見一個國家之所以成功奪下勝利金盃的關鍵性所在。

 

 

五、     國籍品牌對德國代表隊的助力

    德國在世界盃足球代表隊中拿下冠軍,但德國的運動品牌adidas則早就包辦了整個2014年巴西世界盃的官方贊助商、官方供應商和產品特許銷售商。賽場上的官方比賽用足球,所有工作人員、裁判、志工和球童的所有裝備,皆由adidas所提供。另外adidas更在這次世界盃中成為九個國家代表隊,包含德國、阿根廷、西班牙、哥倫比亞、波士尼亞、日本、俄羅斯、墨西哥以及奈及利亞的球衣贊助商,超過300個球員的球鞋贊助商。而事實上,早在1970年起,Adidas就與FIFA簽訂長期贊助合約,正式成為每一屆的世界盃足球賽官方指定運動品牌,並且於近期延長此合作關係到2030年。根據了解,每四年adidas付給國際足總FIFA世界盃的贊助金約是7000萬美元,超過二十億台幣。

   作為FIFA的官方指定運動品牌到底為adidas帶來什麼樣的商業效益?從2006年德國世界盃足球賽來分析,德國Dresdner銀行估計,在世足賽期間,外國觀光客總共在該銀行提領高達5000萬美元,這些錢絕大多數都拿去買了adidas的產品。根據彭博周刊的報導,在世足賽前,Adidas預估今年全球足球市場商機約54億歐元,公司約擁有37%的市佔率。在世足賽熱潮的帶動下,adidas認為2014年該公司足球類產品的銷售額必將達到20億歐元的目標。在阿根廷與德國同時打進決賽的同時,最大的贏家就是同時擁有球衣贊助權的adidas。德國隊冠軍的榮光,和阿根廷梅西一個人將全隊扛進冠亞軍賽的英雄角色,讓adidas在這場世足戰役中,很難不露出微笑。

    adidas的創辦人Adi Dassler用他的名字Adi和姓氏字母的前三字,合成「adidas」,作為商品品牌註冊。他是一位擁有運動員以及鞋匠雙重身分的德國人,所以能充分了解運動員的需要。因為精巧的手藝和發明天分,他一生中擁有七百多種運動相關專利,並打造出adidas的運動王國。

1920年Adi Dassler製作出第一雙運動鞋,1928年他的首項專利就是和足球有關的D.R.P鞋釘。這項專利受到運動界的青睞,讓Adi Dassler的工廠在1930年代的經濟蕭條中逆勢成長。二次大戰後他正式創立adidas品牌以及三條線紋商標,並開發出史上第一雙可以更換鞋釘的足球鞋。這雙鞋讓西德隊在1954年世界盃足球賽獲得冠軍。從此足球幾乎就等同於adidas的代名詞,1974年於西德舉辦的世界盃足球賽中,80%以上的出場球員都選用了adidas的足球鞋,由此可知當時adidas在世界足壇的威力。

不過,在運動行銷的部分,全世界第一個把球鞋送給球員來做廣告的點子,來自於Adi的兒子霍斯特(Horst)。他發現若把adidas鞋子送給運動員,它們有可能會因為球星的穿著被看見,讓更多人去買adidas的產品。在接下來的30年歲月中,霍斯特在全球各地奔走,開創了一套目前體育界的習慣做法:付錢給運動員,讓他們穿上自己公司的運動服。霍斯特也是第一個意識到除了運動員之外,還可以贊助比賽的人。他建立了adidas與國際足聯建立了持久的合作關係,並因此維繫了這個德國品牌至今仍不墜的影響力。

    adidas預估本屆世足賽球衣的銷售量將逾800萬件,高於2010年南非世界盃足球賽的650萬件,甚至有可能達到一千萬件的驚人數字。因為德國隊封王的緣故,最受歡迎的德國隊球衣賽期間已售出200多萬件,比2006年當時銷售量破紀錄的德國隊球衣還要高出30%,而且這個數字還會再往上攀升。其他最暢銷包括阿根廷、墨西哥和哥倫比亞隊球衣,也分別超過了100萬件。

    adidas做為德國國家隊贊助商,每年贊助在國家隊的金額估計在3700萬美元左右。這個超過十億台幣的數字,對德國足協的經費是一筆可觀的數字。adidas做為德國品牌,為了確保德國隊的得勝,以確保其後帶來的強大經濟獲益,在行銷資源有形無形的挹注上,更是源源不絕。德國球隊很早就能夠使用到各種最新款的球鞋,最舒適的球衣,也能夠踢到最新研發出來的官方用足球。

    在德國獲得冠軍金盃後,adidas隨即推出德國國家隊巴西世界盃冠軍紀念T恤和各種冠軍紀念商品,讓這股席捲全球的德國封王熱潮,能夠持續燃燒不絕。我們幾乎可以說,三條線,和德國球員一起舉起了金盃。

 

 

六、     國家領導人對球隊球員的正反面力量

    德國獲得勝利的當下,電視轉播除了德國球員歡欣慶祝的畫面外,還特寫在一個中年婦女高舉雙手歡呼的鏡頭。這個人雖不美貌,更不擅長踢球,但是被全德國視為德國勝利的幸運之星,她就是德國的總理梅克爾。

    在奪下大力神金盃後,親身到場打氣的德國球員教練們馬上與總理梅克合照,相片被全球網友瘋狂轉載,梅克爾除了在德國國內人氣持續上升,在全球體壇的注目度更因此爆增到頂點。因為絕大多數德國人都認為,他們這個總理只要親自到現場替德國代表隊加油,德國幾乎就可以把勝利當作囊中物了。這也難怪冠軍賽前還在中國訪問的梅克爾,毫不避諱的在對中國大學生的演講場中,承認自己要趕快結束訪中行程,搭飛機回去看足球賽。試想,國家領導人公開承認自己要去看球賽而不是處理國家政務,卻又受到全國民眾支持歡迎的,甚至恨不得場場都拜託她到現場坐鎮的,倒也不多。

    在台灣到是有兩個有趣的對比例子。

    一個是陳水扁擔任總統時期,有所謂的阿扁魔咒。一直自認熱愛棒球的總統陳水扁先生在第一任任期時期,常常去欣賞中華職棒賽事。但是在觀看的幾場比賽,主場球隊幾乎都輸掉比賽。經過媒體的渲染,就變成所謂「只要有阿扁總統在,主場球隊必敗」,又稱阿扁主場魔咒。阿扁總統到場的比賽主場球隊,僅有2003年象鯨開幕戰主隊兄弟隊取勝。但詭異的是,陳總統觀賽途中,因得知阿里山神木線火車出軌撞山意外,先行離場聽取相關部門簡報最新處理情況。因此象隊獲勝時,總統已不在場,因此魔咒威力更引人無限遐想!

    不過阿扁魔咒主要在國內賽事,所以陳水扁總統去看球賽時,反而客場球迷會歡聲鼓舞,認為藉此可以獲得勝利。所以這個魔咒本身的趣味性質很高。包含我等許多當時支持阿扁的綠營支持者,反而會帶著選舉當時買的阿扁娃娃等物品,去各類比賽場合希望主場球隊會輸球,成為另外一種看球時的話題與樂趣。

    但另外一個對比則就相對可怕了。現任的馬英九總統,自從上任以來,雖然很少看球看完全場,特別是有國旗或是對上中國的國際賽事,更是少見其身影。但馬英九總統很喜歡在各個運動賽事球隊或是運動明星獲得好成績之後接見,接見時會伸出其手,用力的握住表現優異的運動員,一般民間俗稱『馬賽』的『死亡之握』。這些運動明星本當年輕力壯,後勢看好,但與馬英九總統握手之後卻常會出現成績一落千丈、受傷、意外等狀況。所以許多球迷常常在球隊或球員被迫要被總統接見時,感到憂心煩惱,甚至期待球員不要與期見面。

    最經典的例子有馬英九替興農牛加油,後興農牛解散。接見王建民並握手後,王建民受傷病戰績滑落至今。於游泳選手劉澔旻之腳蹼簽名,結果劉表現低於預賽成績遭淘汰。帶La New熊帽幫加油,La New熊八連敗。打電話給盧彥勳慶賀溫布敦晉級八強,隔天盧直落三輸球。馬英九幫世界經典賽台灣隊加油,遭南韓逆轉,再去加油又輸。與謝淑薇握手,謝8月1日溫網首輪遭淘汰。世足賽力挺阿根廷,阿根廷冠軍賽慘遭德國擊敗。馬英九與世界棒球經典賽的台灣隊球員餐敘後,周思齊左肩拉傷、張正偉脊椎不適,皆降下二軍休養。林智勝自打球傷到脛骨;而潘威倫遭「恰恰」彭政閔擊強襲打右肩退場。兄弟象「恰恰」彭政閔打擊率不超過1成。

    相對於梅克爾親臨現場的大受歡迎,阿扁魔咒的趣味和馬英九死亡之握的可怕,就是國家領導人對國家代表隊的各種不同影響的例子。不過根據德國明鏡周刊報導,梅克爾有可能在2017年任期屆滿前自願提前離任,並有意轉任歐洲委員會主席或聯合國秘書長,若屬實將是1949年以來首名提早離任的德國總理,而下屆2018年的世界盃德國對是否還有她的加持,就屬未知數了。

 

 

七、     結論

    體育所帶來的龐大商機和經濟影響力,以及國家對運動發展的計畫究竟是長遠紮根還是一時錦上添花的強迫握手,都深深的影響了國家代表隊的長遠競爭力。光德國足協及相關企業投注在德國單項足球上的挹注,其實就超過了台灣體育署(過去體委會)的年度總預算。更不要說加上各職業俱樂部的完善培育體系和各基層學校訓練中心的長遠規劃,以及紮實與深耕的國家體育政策。

    台灣不一定只要發展足球,才能夠在國際體壇建立地位。但無論要發展哪些有可能有競爭性的賽事,都必須要意識到完善體系的建立、與商業行銷的結合、主政者的遠見和態度,以及國際接軌並競爭的重要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ow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